返家乡 || 丹青绘时代,非遗书新章
1月25日上午,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拾遗国风小组的蒋娜、吴数、刘雯晴、祝颜四位成员前往衡阳市南岳第一峰,一同开展衡阳丹青专项调研工作。
此次调研聚焦两大重点:一是深入考察衡阳丹青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二是着重研究衡阳丹青艺术家及其作品。小组成员走访了丹青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全方位了解其起源、发展历程和当下态势,还对传承方式、人群及效果展开深度剖析,力求挖掘亮点、发现不足。并且团队通过访谈知名艺术家、赏析作品等方式,深度挖掘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与代表作品,借此洞察衡阳丹青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后续艺术创作提供灵感与借鉴。

(秦馆长与非遗老师们探讨交流)
活动期间,雁峰区文化馆秦馆长指出,衡阳丹青作为珍贵的非遗项目,正遭遇创新不足、传承人老龄化、公众认知度低等传承难题。为化解危机,秦馆长提出一系列可行措施:一是推进创新融合,借助短视频、直播等现代科技展示非遗魅力,鼓励传承人跨界合作,开发有竞争力的衍生品;二是加强传承人培养,设立学艺奖学金、举办技艺培训班,吸引年轻人投身保护工作,缓解老龄化问题;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非遗知识,提升公众认知度与关注度,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曹湘俊老师创作丹青)
活动期间,衡阳丹青非遗传承人曹湘俊老师分享了对传承工作的见解。他直言,当前衡阳丹青传承的核心难题,是如何让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既要保留其本真韵味、传承独特技艺与文化内涵,又要融入现代元素,契合当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同时,培养年轻传承人,防止技艺传承断档,也是当务之急。曹老师指出,加强宣传推广是提升非遗认知度的关键,可通过举办展览、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门艺术。此外,还应探索商业化模式,开发衍生产品、与文旅产业融合,实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承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下,众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失传风险,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迫在眉睫。团队成员一致表示,会以此次调研为新起点,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让这笔宝贵财富得以延续和发扬。
这次调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深刻领悟。通过“非遗丹青”项目调研,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拾遗国风小组深入了解了衡阳丹青非遗文化的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未来,他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为推动衡阳丹青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与曹湘俊老师合照)
文字:蒋娜 祝颜 曾俊仪
图片:刘雯晴 吴数
一审:潘玥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