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青春“三下乡” || 衡师学子创意融合皮影与刮画,为留守儿童点亮“非遗新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 文学院

青春“三下乡” || 衡师学子创意融合皮影与刮画,为留守儿童点亮“非遗新课堂”

衡师学子创意融合

皮影与刮画

为留守儿童点亮

“非遗新课堂”

7月30日,衡阳师范学院“寸草心计划”塘韵薪禾公益实践团走进衡南县三塘镇松山中学,为留守儿童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新课堂”。志愿者们以传统皮影戏为纽带,创新融合现代刮画纸艺术,通过“讲解+体验”的沉浸式教学,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片

(实践团成员讲解皮影戏历史)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精心制作的皮影人刮画卡片为教具,将历史悠久的皮影戏艺术娓娓道来。从西汉起源至今两千余年的传承脉络,到陕西华县皮影的精妙刻工、河北唐山皮影的独特唱腔,生动图片与细腻讲解交织,孩子们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

面对“皮影关节为何能活动”“制作材料是什么”等提问,志愿者们耐心解答,并播放了皮影制作工艺视频和《三打白骨精》经典片段,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巧与传承的价值,激发起对非遗传承人的敬意。

为深化体验,实践团精心设计了“刮画纸绘皮影”环节。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在色彩鲜明的刮画纸上勾勒皮影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有的模仿传统“花脸”造型,有的则创新设计出带翅膀的“童话皮影人”。亲手绘制的过程,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韵味。

图片

(学生刮画)

“我们观察到留守儿童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有限,所以更应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实践团成员范思敏表示,“希望通过‘讲解+体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零距离触摸非遗的温度。刮画纸操作简便、效果出彩,与皮影结合能迅速提升孩子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图片

(志愿者与学生们合影)

此次创新课程是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亮点之一。实践团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非遗,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近日常生活场景。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实践团坚信,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活力,唯有让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当代生活,特别是走进青少年的心灵,古老文脉才能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文字:范思敏 陈湘艳 龙炎

图片:姜艳群

一审:陈湘艳 张红瑶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




 相关链接: 青春“三下乡” || 衡师学子创意融合皮影与刮画,为留守儿童点亮“非遗新课堂”

log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