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国学新风尚:穿越时空的趣味邂逅

发布时间:2024-10-01 来源: 文学院

国学新风尚:穿越时空的趣味邂逅

想要在现代生活中寻觅一份古典韵味?想要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想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探索国学的广阔世界?如果你对上述问题充满好奇并对“国学”抱有兴趣,那么恭喜,国学社将带你开启一扇传承千年的神奇大门。

简单来说,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问”,是具有中华特色的学问。

《周礼·春宫·乐师》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来源周朝,本意是指设立于王城及诸侯国的贵族学校,上文《周礼》中的国学就被解释为都城王宫左面的小学。学校是启迪人心的基础,由此可见,国学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到了近现代,“国学”的概念形成可追溯到洋务运动。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知识。这里“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当于今天的“国学”,而“西学”则指西方的知识体系。1936年郭绍虞为刘修业的《国学论文索引四编》作序,就认为:“所谓国学,本含有二重意义,对于西学而言则为‘中学’对于新学而言,则为‘古学’。”

也就是说,国学从周代的“学校”变为近代“与外学相对的含义:中国古老学说”。

瞧,《诗经》之词句,醉人心魄;《论语》之哲理,发人深省;《孙子兵法》之奇谋,智冠天下;《红楼梦》之情意,真切动人。

国学不仅能让人们更了解人性,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它还告诉大家如何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如何治理国家,甚至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国学经典的本质,是一代代智慧先贤,穷尽一生的探索、思考、实践与总结。

学习国学,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开盲盒”,其中藏着的那些金句和故事,不仅能让你在朋友圈里大放异彩,更能让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找到解决的灵感。

在衡阳,无论是“船山文化”还是“抗战精神”,都蕴含了国学极为丰富的精髓。

船山精神体现了王船山先生的思想核心,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历史和哲学。他倡导通过研究事物本质来获取知识,并认为人的本性与宇宙法则相通。船山先生还提出道德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的历史观,强调道德是治国之本,并认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抗战时期,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学者们深入研究国学经典,《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典文献中的思想瑰宝,被广泛引用来说明抗战的深远意义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学研究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更在精神层面为民族的抗争提供了强大支持。

千年文化沉积厚,国学光辉耀古今。经典流传载智慧,儒道墨法各争鸣。诗书礼乐传家久,仁义道德润心田。承前启后继绝学,中华文化永流传。

快来加入国学社,让我们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辉煌未来!

(国学社社员招新群)

(国学社理事会招新群)

文字:肖黄栋  林声宇  邓苏

图片:征集

一审:潘玥

二审:谢炎伶

三审:谭盛广






 相关链接: 国学新风尚:穿越时空的趣味邂逅

log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