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跃进莅临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6月21日上午,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跃进莅临我院,在文D603开展了题为 “谈谈比较文学的‘比较’”主题讲座。副院长李振中出席担任本次宣讲会的主持,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四班、五班学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比较文学与人类的思维是同步发展的。”讲座伊始,黎先生便向大家阐释了学习比较文学的重要意义。首先,“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就像黑格尔说的:“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 当人类文明跨入19世纪的门槛,人们的心胸和眼界,也都为之大大开阔拓展。各种“比较学”兴起。而比较文学正是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一门独立而又开放的新兴学科。

而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的“比较”,必须是有意识地、系统地、科学地比较。钱钟书说过:“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此外,比较文学中的研究目标、对象、方法等因素必须处于跨文化,具有对话性、汇通性、可比性的范围内,不可脱离其定义本身去进行研究。

不可忽视的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包含着多重含义。在跨文化的“比较”内,“语言”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的本质是文化问题。“国家”是人为的行政区域,其可变性很大。譬如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却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也同样是比较文学研究范畴。

另外,在对话中的“比较”内,研究者们主要强调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通、平等意识。而在汇通性“比较”内,我们必须把这些现象摆在各自所属文化体系中加以汇通研究和比较,由具体现象出发而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规律性结论,深化对文学现象认识。同时也不能忘记,比较文学的“比较”,必须是基于可比性的比较。

在讲授完讲座的相关知识后,黎先生对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读本科生们也寄予了厚望:“作为77届校友,我诚心地希望大家能在大学四年内学好专业知识,以比较文学为例,精读书本,同时勤加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欢迎有意向的同学们报考天津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比较文学或东西方文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文字:谢娴婷

图片:刘翼舒

审核:李振中



 相关链接: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跃进莅临我院讲学

log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