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带动学院学术交流氛围,12月10-12日,文学院学术论坛第三季——“让青春乘着学术的翅膀高飞”系列讲座继续开展。期间,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友胜、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左其福作为主讲人先后开展了三场不同专题的讲座,文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12月10日,左其福教授于文d603作了题为《媒介化视域下<西游记>改编的症候分析》的学术讲座。文学院院长任美衡、副院长李振中出席讲座,2017级汉语言文学5班全体同学到场聆听。
左其福教授从媒介之旅、重生之旅、生存之道以及《西游记》改编的优缺点这四大方面展开讲述。在媒介之旅方面,左其福教授详细列举了不同版本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改编的《西游记》影视作品,还着重介绍了《大话西游》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与媒介技术融合无间,这是很少有文学经典能够做到的。”他阐述道。
在重生之旅方面,左其福教授特别提出:“文学作品的形式改变了,内容也一定会改变。”他就内容部分将《西游记》改编分为三种形式:对原著内容的整体性改编、选择原著部分内容加以改编、采用西游题材。此外,左其福教授还详尽地叙述了时代变化导致《西游记》改编从忠于原著到故事重塑的变化过程。关于生存之道,左其福教授指出,时代主流思想的变化是造成86版《西游记》的成功和其续集惨遭诟病的原因。同时,他还介绍了《大话西游》企图摆脱传统,却又对传统有所回眸的特殊意义:这开启了娱乐化大潮的里程碑建设。
对于各界《西游记》改编的优缺与异同,左其福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名著改编既要适应时代的审美趣味,又要保护其所蕴含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12月11日晚,李斌教授开展了以“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社区治理”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文学院院长任美衡、文学院副院长李振中、文学院教授杨兴华、沈懿哲老师出席本次会议。2017编辑班全体同学到场聆听。
李斌教授首先介绍了社区概念的演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即由身份社会转变为契约社会再到现在的公民社会。因为网络的发展,地域限制逐渐淡化,邻里之间关系淡漠,出现了“社区消失论”,但又因为网络使得感情的连接超越时空,于是又出现了“社区维持论”和“社区超越论”。紧接着,李斌教授介绍了“转向行动的社区理论”,他说道:“改革开放四十年,社区发展变化巨大,就是因为国家推行行动理论,用制度刺激大家发展,以此带动社区发展。”社区研究的理论也由结构功能主义、冲突主义、建构主义逐渐演进,社区理论逐步走向行动。另外,李斌教授还介绍了社区治理的行动困境,指出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共同作用,才能建构温馨安全的社区环境。
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李斌教授深入浅出,指出当今社会,更重要的是提供机会公平,这样才能让社区在竞争中发展。此次讲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实际,更好地加入社区建设当中。
12月12日,王友胜教授于文d603开展了以“中国古代士人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为题的学术讲座,文学院院长任美衡到场主持,2016汉二班全体同学到场聆听。
王友胜教授先抛出问题“什么是书?”,从而引领大家去思考书的双重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王教授从古代结绳记事的故事开始讲述中国图书的发展史,指出简书、帛书的诞生才真正开启书的时代,他总结出书的三大特点:有一定的符号、用一定的形式、有广泛的移动与传播功能。随后,王教授引用论语中“何必读书,然后读书”来向大家讲述读书的意义: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是无穷的,读书带来的快乐是无法比拟的。王友胜教授鼓励大家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书籍的选择方面,王友胜教授强调要掌握目录学知识。他详细阐述了目录的含义,并向大家推荐了相关目录学著作。在读书习惯方面,王友胜教授提出四点方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勤做笔记、敢于提出问题、八面受敌读书法。此外他还强调:爱书、藏书、读书三个概念,藏书的目的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用书。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问,王教授耐心地答疑解惑。当被问及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时,王教授说道:“文体总在时代中不断变化,新生事物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辨证的去看待。”
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本次系列学术讲座不仅让大家了解到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社会现实意义,也让同学们在交流与思考中收获了知识和鼓励,这对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具有广泛的参考意义。
文字|刘桑 龙城 曾秀春 谢娴婷
图片|刘喜盈 杨露伊 周若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