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制度汇编 >> 正文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6-12-13 来源:

    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比较文学不是一种文学现象,而是一种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以及文艺学密切相关。学习比较文学对于拓宽研究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培养世界文学的眼光和全球意识等大有好处。

    “比较文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发展及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本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以此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教学活动的方式,是将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机结合,以基本原理为纲,以具体文学事例和研究个案来说明理论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比较文学有一个具体的、系统的了解,初步具备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能力,为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打基础。考虑到这是一门专业主干课,并且理论性较强,同时,由于课时较少(为36课时),因此在教学上以讲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为主。在教给学生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翻译文学等对象的研究,对于难于理解的比较诗学只作初步介绍,不作详细分析。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作简单介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定位。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理论构成。掌握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等特征。

    2、学习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对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有着重要了解。熟悉并能掌握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翻译文学等研究对象的具体运用,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运用。

    3、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简史。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对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现状有大致的掌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方法。

    2、比较文学的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比较诗学、翻译文学等研究。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既是基础课,又是提高课,要求侧重于文学理论的运用与分析,它以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文艺学为基础课程,以具体的个案研究作为后续课程。

    (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学时分配安排见教学大纲各章。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采用通常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培养与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期间可根据自己学习所得,拟出感兴趣的比较文学题目,并撰写1篇小论文,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绪 论(2课时)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定位(4课时)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学科性质

    1、 国外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2、 国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3、 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理论构成

    1、 比较文学方法论。

    2、 比较文学对象论。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0课时)

    第一节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和影响研究。

    2、以事实为主的传播研究。

    3、影响分析法的运用。

    第二节平行研究

    1、平行研究的可比性。

    2、平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类同式、对比式平行研究。

    第三节跨学科研究

    1、跨学科研究的涵义。

    2、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及其运用。

    第三章比较文学研究对象。(16课时)

    第一节主题学

    1、 主题学的涵义及其范畴。

    2、 主题学的研究运用。

    第二节文类学

    1、 文类学的涵义。

    2、 文类学的划分及探讨对象。

    3、 文类学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比较诗学

    1、 对比较诗学的理解。

    2、 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 比较诗学的研究范例。

    第四节翻译文学

    1、 翻译文学的由来及其与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的区别。

    2、 翻译文学的有关理论。

    3、 翻译文学的具体研究。

    第五节形象学

    1、 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视点。

    2、 形象学的研究方向。

    3、 形象学的个案研究。

    第四章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4课时)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成及其发展

    第二节国内比较文学的研究现状介绍

    四、参考书目

    1、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卢康华、孙景尧主编,《比较文学导论》,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

    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4、张铁夫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8、朱维之主编,《中外比较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9、季羡林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陈惇、刘象愚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北京师大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13、徐志啸著,《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孟昭毅编著,《比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



     相关链接: 《比较文学》教学大纲

    logo

    友情链接: